统计局:5月PPI同比增长0.6% 涨幅略有回落
立足奖励本职,基金会推动复旦管理学三大奖成为中国管理学界最权威的奖项之一。
冯志勇同志代表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报告了三年来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以孙金峤同志为首的上海援青医疗团队,与果洛州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并肩战斗、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在果洛州委、州政府充分信任、关心指导下,在果洛州卫生健康委和州人民医院鼎力支持、倾心帮助下,上海组团式医疗援青模式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绩
儿科医院副处级干部、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孙金峤三年来担任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州人民医院院长,为儿科医院70周院庆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孙金峤同志介绍了三年来他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情况,畅谈了心路历程。果洛州副州长、州卫健委主任韩尚丽,果洛州委副秘书长、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江轶群,果洛州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党委书记彭永智,儿科医院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医学院职能部处有关负责同志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她表示,儿科医院践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使命,将医疗扶贫放在医院发展的重要位置,多年来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他相信,在果洛州卫生健康领域干部职工和援青医疗团队接棒努力下,州医疗卫生水平会有更大的发展。
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继续为果洛州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主持会议。他说:科研是教书育人的后盾,是研究型教学的源泉,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科研反哺教学,现在他正在将遗传学的研究论文,运用在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临床应用中。
建设‘第一个复旦时不我待,培育‘大先生‘好老师永远在路上。把探求真理、开拓创新作为毕生追求,把终生向学、匠心育人作为毕生追求,把奉献国家、服务社会作为毕生追求。传师道,他们耕耘一线三十年在复旦大学有这样一批教职工,他们坚守教育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以扎实学识为基,做学生探求真知的良师。
在完成国际首例孕期合并宫颈癌患者保留宫体及胎儿的腹腔镜下宫颈根治手术的基础上,探索提高术后生育率的关键技术,尝试开展腹膜外手术入路,揭开了该入路的精髓。钟扬式好老师代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钟扬式教学团队代表、妇产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华克勤,钟扬式科研团队代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带头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分别作获奖代表发言。
会上,副校长汪源源宣读2022年复旦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职工名单。要做强发展链,进一步落实强师行动,健全面向全体教职工、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服务全方位发展需要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他们从教三十年,从青年到中年,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奉献。学校始终与老师们同心同理同德同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持续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教师、学生,是学术共同体、生活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她说,这份荣誉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她最好的年华都是在复旦、在讲台上度过的。教师为教、用心要真,教也无涯、用情要深,教学相长、用力要实,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让每位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但是,我们在政治学理论贡献上是不是很骄傲了?苏长和说,带着一股不服气的精神,由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三个学科11名教授组成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志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上用力,希望为中国政治学在世界上的更大影响作出复旦人的贡献。
他说,作为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带领团队善梦的同时,见证他们经历成长蜕变,成为筑梦者和追梦者。
焦扬:精于学术、达于育人,在新时代做出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的新贡献焦扬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向受到表彰的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表示热烈祝贺,向从教30年以及所有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教师,向所有坚守在教学科研医务和管理服务岗位的教职工致以崇高敬意。要以高尚师德为魂,做学生锤炼品格的严师。
要以理想信念为根,做学生强国追梦的导师。团队受邀前往维也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9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 2022年教师节表彰大会。焦扬指出,学校始终坚持把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曾与钟扬教授共事过的卢大儒,始终把钟扬作为他在为人、教学、科研、科普和管理等方面的榜样。我们中国人在政治上是很骄傲的。
这一年,复旦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用言传身教铸魂育人,吴晓明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杰出教学奖,葛均波院士领衔的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陈思和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一系列荣誉背后,离不开复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她希望,全体复旦教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努力实现经师人师相统一,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努力在新时代做出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的新贡献。
会上,刘雯为新入职教师代表、经济学院讲师王熙麟佩戴代表校徽,王熙麟向刘雯献花并发言。要以仁爱之心为本,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恩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过去一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心中所信、矢志拼搏奋斗,团结一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牢校园疫情防线,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展现了踔厉奋发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
卢大儒从教30多年来的关键词有:立足讲台,热心科创,潜心科研,钟情科普,立德树人,服务奉献。制图:陈佳琳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树榜样,教育报国守初心他们荣获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会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周亚明宣读《关于表彰复旦大学2022年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的决定》,焦扬、金力共同向获奖个人和团队颁发荣誉证书。今年,又一批新教师加入复旦大家庭,他们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
再造生殖道,帮助生殖道畸形患者实现成为母亲的心愿。把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做好,答好学校第一个复旦建设这道必答题。
焦扬、校长金力为获奖个人和团队颁奖该图表示的是在2040年、2050年和2060年开始启动减排时,2100年和2200年的全球变暖和人均每天卡路里的蒙特卡罗结果和不同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其中横线表示的是中间的预测值,虚线表示不考虑气候对农作物亩产量影响的情景下全球变暖的差异。
研究发现从2050年开始实施减排时,在考虑农业-气候反馈作用后,在2200年可以实现2°C气候目标的几率从47%下降到4%,表明认识气候与农业的反馈增加了早期减排的紧迫性。当大规模BECCS减排行动的启动时间推迟到2060年时,是否考虑该反馈机制对全球增温的效应影响将达到0.8°C。
当BECCS从2040年推迟到2060年开始实施,可用于负碳生物质技术的农业秸秆和能源作物的亩产量受气候变化影响下降,导致在2200年的全球增温从1.7°C增加到3.7°C,人均每天食品卡路里从2.1 Mcal降低到1.5 Mcal。巴黎协定将本世纪末气候变暖的目标限制在2°C以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的资助。然而,此种假设忽略了气候变化与BECCS减排潜力的反馈机制——作为清洁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获取作物秸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伴随着气候变化,秸秆生物量的多少受气候变化影响。
为综合评估减排效用,王戎课题组及合作者创造性地将能源、技术、气候、农业、贸易、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纳入综合考虑范围,首次将气候变暖与BECCS减排潜力的反馈机制引入地球系统模型,使用全球观测资料校准了农作物亩产量对生长季节平均气温、大气CO2浓度、氮肥施肥强度和降水的响应关系,建立全球的未来社会经济情景大数据集。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徐思清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员王戎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张人禾、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建民以及复旦大学教授汤绪、王琳为重要共同作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西班牙全球生态研究所、法国气候变化中心、法国索邦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约克大学、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参与了合作研究。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055-8 制图:曹丹青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研究结果表明,负碳减排技术的反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存在显著影响,由于受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粮食产量和BECCS减排潜力同时下降,导致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的2°C目标。
9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生物质能源作物的推迟使用可能导致全球的气候与食品危机》(Delayed use of bioenergy crops might threaten climate and food security)为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强调了开展早期减排的重要性。能源、技术、气候、农业等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依托未来能源技术能否实现预期的气候减排目标?如何从技术层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为回答这些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王戎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农作物亩产量减少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如果全球大规模减排行动推迟到2060年及以后,依赖生物质能源作物的负碳减排技术将无法保持高实施强度,可能导致温控目标无法达到,进而引发全球粮食风险。